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点名:这些“债务重组”都是坑!
2024年12月24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针对社交平台上打着“债务重组”“债务优化”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,发布《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“债务重组”的风险提示》,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中介诱导,认清“债务重组”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,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。
不法贷款中介的两大“债务重组”套路
1、借新还旧陷阱
以“债务优化”“解决债务危机”为名,向偿还压力较大或已逾期的消费者推荐“无抵押信用贷款”,“置换”消费者原有贷款,并收取高额手续费。实际上,所谓的“优化”“重组”只是借新债填补旧债,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还款压力困境。
2、高息垫资+砍头息
以“养好征信”为由,诱导消费者先向其申请垫资,再帮消费者申请贷款偿还垫资。中介不仅收取垫资费,还会按放款额抽取高比例服务费,甚至直接收取“砍头息”(即预先扣除利息)。
新型“套路贷”的三大危害
1、高额息费导致更大的还款压力
非法中介为牟取利益,设置服务费、手续费、垫资过桥利息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,综合资金成本远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的息费水平。消费者若缺乏资金来源,极易陷入更大还款压力的困境
2、个人信息遭泄露甚至倒卖
办理过程中需提交身份信息、账户信息、家庭成员信息、财产信息等等敏感资料,部分中介为牟利将其出售,导致受害者遭遇骚扰电话、诈骗短信等更为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。
3、涉嫌违法,征信受损
所谓“债务重组”的两种方式均涉及“倒贷”,未按合同用途使用资金,银行将追究违约责任,要求提前还贷,个人征信记录也会留下污点。若配合中介伪造材料骗取贷款,可能构成“骗取贷款罪”,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;
防骗指南:四招避免落入陷阱
1、警惕虚假宣传与诱导
充分认识违规“倒贷”的风险和危害,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、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和误导,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、短信、广告传单、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“债务重组”“债务优化”“免抵押担保”等贷款中介信息,避免陷入相关陷阱。
2、认准正规渠道
通过正规金融机构、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,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,避免挪作他用。
警惕转账要求:贷款资金应直接打入本人账户,若被要求转入第三方账户“走账”,立即终止交易。
3、保护个人信息
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、银行卡、金融账户等,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。
4、学法维权,及时止损
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,如遭遇威胁或发现异常扣款,保留合同、聊天记录等证据,立即报警。
已中招怎么办?紧急应对措施全解析
1、立即报警,启动法律程序
1.第一时间报警
套路贷本质是诈骗犯罪,受害者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提供详细的借贷经过、合同、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等证据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,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,公安机关有义务受理此类案件。
2.联合其他受害者共同报案
套路贷多为团伙作案,联系其他受害者共同举证可提高立案成功率。警方对群体性案件重视程度更高,且联合行动能形成更完整的证据链。
2、全面收集证据,固定关键信息
1.保留所有书面材料
包括借款合同、借条、银行流水、转账凭证等,特别注意“阴阳合同”“空白合同”等异常文件。
2.保存电子证据
聊天记录、通话录音、短信等需及时备份,必要时可公证或使用司法存证平台固化证据。
3.记录催收行为
若遭遇暴力或软暴力催收(如威胁、骚扰),保留电话录音、短信截图、上门催收的监控录像等,作为对方违法行为的直接证据。
3、紧急止损与账户保护
1.立即停止还款
确认被套路后,停止向对方支付任何款项,避免债务被恶意垒高。已支付的超额利息可通过法律途径追回。
2.修改账户密码
更改银行卡、支付平台密码,防止对方利用已掌握的信息盗刷或二次诈骗。
3.申请账户冻结
若发现资金被非法划扣,立即联系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冻结相关账户,并向警方申请财产保全。
4、法律维权
1.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
在公安机关立案后,可委托律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,要求返还本金及非法利息,并索赔精神损失。
2.向法院申请撤销虚假合同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48条,因欺诈签订的合同可申请撤销。需提供证据证明合同条款与实际借贷关系不符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
第一百四十八条 【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】一方以欺诈手段,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
结语
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警示再次敲响警钟:“债务优化”实为“债务恶化”! 民间借贷务必擦亮双眼,选择正规渠道,莫让“套路贷”掏空你的钱包!提醒身边人远离陷阱!